“文明大观:丝绸之路上的敦煌”展 因讲解火出圈
来源:凯迪网时间:2023-08-16 22:54:19
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郭婧

“文明大观:丝绸之路上的敦煌”展自开展以来,一直稳居中国十大热搜展览、十大热门展览榜单。8月16日,记者从中国丝绸博物馆(以下简称“国丝”)了解到,7月13日(开幕次日)至8月15日期间,到馆参观人数达185952人。上周六,馆长季晓芬还发了朋友圈,“今天一万个号子已经约完,我们会在入馆人流减少时追加一些号子。”一天一万人已是国丝人流上限。

中博热搜榜


(相关资料图)

从开展第二周起,国丝便派出策展团队的专家上岗讲解。上周五,国丝官微发布8月14日至21日期间的专家讲解排班,这是展期内的最后一波讲解,预约一经放出随即全满。这几天,候补人数还在不断增加。截至8月16日中午,个别场次已有61人候补,已是每场报名限额人数的两倍。

策展专家之一魏祝挺曾打趣,“发现制约285窟完整版讲解的主要原因不是闭馆时间,而是氧气。窟内满员半小时就要氧气不足了,不少人跑出去‘吸氧’。”8月15日晚,魏祝挺第五次上岗,“这回又拖堂了快半小时,每次都是讲到闭馆。”原定一小时的讲解时间,观众总是听不够。

285窟挤满了听讲解的观众

这场展览之所以出圈,讲解服务功不可没。首先,国丝根据观众的不同需求,推出了不同的讲解服务。一类是志愿者讲解,中文场分布在上下午,英文场安排在下午。另一类是策展团队组成的专家讲解。周一至周五专家从停止入馆的17时开讲,双休日则从开馆时间9点前的半小时开讲。季晓芬、王淑娟等本馆专家,以及来自兄弟馆的黎毓馨、魏祝挺,循环讲解,每周至少上岗一次。每位专家的擅长领域也各不相同,有深耕丝绸领域的专家,也有研究佛造像的专家。为了集齐多个领域的知识,一些观众会预约不同专家的讲解场次。

季晓芬上岗讲解

其次,通过讲解让文物“活”起来。该展览汇集了30多件/套一级文物,多数文物为首次在浙江展出。看懂西晋犁地绘像砖、汉代缉盗简、东汉铜牛车等,对普通观众来说是有一定门槛的。所以,通俗易懂的讲解尤为重要。

季晓芬举了一个例子,“有一件文物是汉代会稽简,我们在讲解的时候会提到一位重要人物郑吉,他是浙江人,‘汉之号令,行于西域,自始于张骞,而成于郑吉’,这其中的故事我们都会娓娓道来。”在季晓芬看来,大家非常关注文物背后的故事,以及如何转化为当下的生活。

再而,让每位观众都有收获。听讲解的观众,以文博爱好者和亲子家庭居多。这两类观众,年龄与知识背景差异非常之大,在讲解时如何做平衡,将直接影响观众的观展体验。魏祝挺已对观众了如指掌,“像爱好者听讲解要求比较高,他们想听的是最前沿的研究成果,因为这些前沿成果只有在部分论文里才能查到,网上披露非常少。而孩子听讲解,注重的是趣味性。”他补充到,“来听讲解的孩子也分两类,一类是去过敦煌的,听过相关的讲解,每次我一提问,他们都能答上来,对于他们,更多地是做一些知识的补充。还有一些孩子没去过敦煌,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。”

展览中复原的285窟

为了照顾到每位观众,魏祝挺的输出主要分三大块内容:第一块是背景故事的交代,比如丝绸之路、张骞、霍去病、唐代归义军等内容;第二块是文物及文物体现的信息;第三块是石窟、佛造像、经卷等自身专业领域相关的研究内容。每场讲解,他也会根据观众构成比例,对相应内容作调整。

讲解带来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。一些观众在8月14日晚,听完季晓芬的讲解,忍不住在社交平台写下感悟。有位叫“Jessica106”的网友已是二刷,她激动地写道“小朋友回家就在看敦煌纪录片了,敦煌在他心里种下了小种子。”一位叫“赶跑拖延症”的网友则感慨“原来这个展览连剪影墙都是有故事的,第一次看懂了壁画,了解到了很多单凭自己逛展不会明白的内容。” 魏祝挺还收到过一张孩子家长发来的图。这位孩子在听完285窟讲解后,自己给自己布置了作业,在白纸上还原了库内壁画的位置。家长发给魏祝挺,请他批改作业。

一位孩子听完讲解给自己布置了作业

前几日,浙江宣传发布推文《博物馆不应止于热闹》,里面提到“很多时候,博物馆成为‘到此一游’的拍照打卡点,不懂怎么看、看什么的孩子们,在懵懂和烦躁中结束了博物馆游。”让观众看懂展览,有趣专业的讲解输出是决定性因素。讲解之于观众,是一份实时互动的教科书,是一粒埋下向往的种子,反之,它也是展览出圈的助推剂量。“文明大观:丝绸之路上的敦煌”展即将于8月22日闭幕,感兴趣的朋友抓住最后的机会,一边听讲解一边逛展。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