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北正在发生变化(一):三亚休假时见闻的“东北故事”
来源:百度新闻时间:2023-06-20 11:44:41

编者按:近期,我院专家顾问及研究团队在东北调研走访,充分感受近年来东北正在发生的变化,并将有关感悟分期刊发在《全球智库动态》研究报告上,引起广大读者热议。为凝聚更多共识,从本期开始本公众号将分期推送《东北正在发生变化》系列文章,以飨读者。今天推送系列文章的第一篇《三亚休假时见闻的“东北故事”》。


(资料图)

东北正在发生变化(一):三亚休假时见闻的“东北故事”

前小滩

图1 刊登于2023年2月14日《全球智库动态》研究报告(2023年卷第28期)的原文截图

到海南省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接我们的,是一位女司机。她不是本地人,而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,一口浓重的“大碴子味”东北话。大姐动作干净利落,让人误以为她是开出租车的老把式。后来才知道,在老家,她是经营妇科诊所的,她先生是做建材生意的。

一年前,她先生来到了三亚,开网约车。一个月前,她也到了三亚,同样也是开网约车。我有点纳闷,问为什么选择这个行当。她说首先要赚生活费,不管咋样,先站住脚。开网约车,辛苦是辛苦了一点,但门槛低、上手快,只要轮子滚动起来,养活自己没问题的。

她和她先生开的车,都是租来的。除了自己接单,还从“上线”那里领业务。“上线”则和大名鼎鼎的旅行平台合作。这样“辗转”过来的单子,每个环节都要被“剥”一层皮。她说他们要努力攒钱,先给先生买辆电动车。然后给自己也买一辆。这样就不用向别人租赁了,收入留存能多一些。

接着自然就聊到房子。她说这个得晚一步考虑。不过听得出她的自信。她已经在谋划,把老家的两个小孩(一个是一年级,一个是六年级),转到三亚读书。最理想的目标,是人大附中三亚学校。不过,她说这个不太现实,必须得考虑其他选项。不管怎么样,第一步,是自己和老公办好居住证。第二步,是提出申请。她发了一通牢骚,说这里接受转学,但是不接受插班。两个小孩可能不得不多读一年。不过,她说总归是有办法解决的吧。

图2 哈尔滨中央大街(网络配图)

我们问她为什么离开哈尔滨。感觉她对自己的故乡还是很自豪的,中央大街、索菲亚教堂等等,如数家珍。她说,“一南一北,一热一冷,各有特点”,“哈尔滨没啥不好的”,“大冬天室内有时30度呢”,但是“户外的活,差不多从11月份到第二年3月份,甚至4月份,小半年都干不了”。

我们继续聊房子。她说老家的房子不值钱,松花江北边,离市中心很近的地方,房价也不上万。还说到了佳木斯、鹤岗的楼市。大家都觉得很惋惜。

我们又聊到收入。她举了个例子,同样在百货商场当营业员,哈尔滨一个月能有5、6千元,在三亚只有3千元。“哈尔滨是繁荣繁华的国际化城市。你们为什么还来三亚啊?”“不想在老家一直打工下去。到三亚看看,做点自己的事情。”她的回答像一道闪电,拨动了我的心弦。

东北大姐非常健谈,完全不顾我的思绪已经飘远,继续津津有味地说她的生意。这个春节最忙碌的时候,她连续4、5天都没回家,困了累了,就利用车子充电的时间,歇上一会儿,确保安全第一,绝不疲劳驾驶。

接下来的几天,我心里反复想着那句话——“不想一直打工下去,想做点自己的事情。”那么,为什么不能在东北“做点自己的事情”呢?在外头“做出了自己的事情”后,能回东北继续“做事情”吗?如果只出不回,人口长期净减少,怎么办?

机缘巧合。和当地的几位朋友聚会,遇到了一位在海南的1/2东北人(东北出生求学,曾在体制内工作)、1/2浙江人(在某跨国企业工作,长时间在浙江,现被派驻海南,管理企业大学)。他的话,可能代表了一大批在外的东北人的声音——不要求更多特殊化,只要政策能落下来,东北一定有机会,东北那“旮旯”一定有事情可以做,而不是“海南有房,一生辉煌”

有人附议——海南够特殊吧,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政策空转、闲置,不少人兴冲冲来了,沮丧地原路返回,“做事情还是要到有产业基础和环境基础的地方”。他说的肯定不是3S(阳光Sun、沙滩Sand、大海Sea)这样的基础,而是和人力资源、技术装备之类有更强关联的内容。

更有人提出,“我们离开老家,来到海南,生意是通透的,老家是根据地,海南是基地,全中国全世界都是腹地。生意像水一样流动。流动了,才有生意”。

有人比较尖锐犀利。说东北亚和海南,外部环境都不是很太平,都有点复杂,但是东北三省的标签是“投资不过山海关”,海南的标签是“自由港”,这对东北很不公平;东北三省的问题是外流的多,流入的少,海南的问题是脉冲式的流入流出太多,但是留下的少,真正增值的还是不够。然后突然把“矛头”一转,指向上海,“集万千宠爱于一身”,总是在第一时间拿到最好的机会,不稀奇,隔壁浙江才是最经得起推敲的,一开始啥都没有,但是后面啥都可以有。值得回味。

幽默的东北人,把“东北以南”当作“南方”,乐意在“南方”找到自己的“第二故乡”。还自我调侃,东北的“最南端”在海南,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。我想,这种乐土安居的竞争力,应该是源于与生俱来的亲和力(自来熟)、勇敢担当的豪情(长子精神),以及远征开疆的拓展力(譬如南下解放海南岛)。他们无论到哪里,都能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。

如果给板结化的东北“松松土”,能否再造本地优势呢?我不知道东北大姐需要什么条件,才会考虑回老家“做点自己的事情”。但是我确信,东北给人的“印象分”在回涨,大家对东北有希冀,对东北人还是蛮欣赏的。

情况,就是这么个情况。

注:本文推送时略有修改

采编:朱子寒

关键词: